查看完整版本: [-- 鯆魚 (魟魚) --]

-> 魚 類 圖 鑑 -> 鯆魚 (魟魚) [打印本页] 登录 -> 注册 -> 回复主题 -> 发表主题

1魚 2005-06-10 01:24

鯆魚 (魟魚)

學名 Dasyatis bennetti (Muller and Henle, 1841)


異名 Trygon bennetti


俗名 白肉鯆、白玉鯆、黃魟。 鯆魚(港澳俗稱)


分佈 印度洋、中國南海、東海南部。台灣各地沙灘、石灘皆可發現。


形態特徵 體盤呈菱形,體盤寬大於體盤長,尾部腹而具皮褶,尾部背面具不明顯之稜脊。乳突五枚。體背褐色,腹面呈白色。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,肩帶兩側亦各具一短列小棘。


棲息生態 底棲性魚類,大多活動於沿岸沙泥底地區,有時亦可於河口發現,常將身體埋入沙中,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,尾部具一大而有毒性之棘。以底棲生物為食,具季節洄游性,夏天北移,入冬則南下。活動深度在5~100公尺間。


漁業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,夏季捕獲較多,肉可食用,但具腥味。


體長 最大可達150公分,平常約在100公分左右。


簡体:
学名 Dasyatis bennetti (Muller and Henle, 1841)


异名 Trygon bennetti


俗名 白肉鯆、白玉鯆、黄魟。 鯆鱼(港澳俗称)


分布 印度洋、中国南海、东海南部。台湾各地沙滩、石滩皆可发现。


形态特征 体盘呈菱形,体盘宽大于体盘长,尾部腹而具皮褶,尾部背面具不明显之棱脊。乳突五枚。体背褐色,腹面呈白色。体背中央具一纵列小棘,肩带两侧亦各具一短列小棘。


栖息生态 底栖性鱼类,大多活动于沿岸沙泥底地区,有时亦可于河口发现,常将身体埋入沙中,仅露出两眼及呼吸孔,尾部具一大而有毒性之棘。以底栖生物为食,具季节洄游性,夏天北移,入冬则南下。活动深度在5~100公尺间。


渔业 主要渔法为底拖网,夏季捕获较多,肉可食用,但具腥味。


体长 最大可达150公分,平常约在100公分左右。

bill. 2005-06-13 18:41
喜歡灘釣的朋友常經可以釣獲的一種外道魚

犬齒鮪 2005-06-14 10:51
這種魚你們稱為外道魚嗎?在大馬是灘釣主流魚來的。

sunny+ 2006-09-04 20:32
佢殺左人~驚驚


查看完整版本: [-- 鯆魚 (魟魚) --] [-- top --]



Powered by PHPWind v7.5 SP3 Code ©2003-2010 PHPWind
Time 0.010511 second(s),query:2 Gzip disabled

You can contact 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