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完整版本: [-- 大俠浮波論 --]

-> 浮 游 磯 釣 -> 大俠浮波論 [打印本页] 登录 -> 注册 -> 回复主题 -> 发表主题

古大俠 2011-01-09 18:13

大俠浮波論

大俠浮波論
[attachment=110050]
筆者的垂釣理念中,於浮游磯釣領域內,浮波之地位是舉足輕重的,會認為她不重要的人,可能只是單純、直覺地,把她視為〝讓餌浮起〞與及〝顯示魚訊〞的工具,而從未感受到不同浮波所產生的差異與影响吧!也許這正是好些釣齡不淺,但成績卻毫不合理的成因;有時候數人並排作釣,釣獲上的差異,跟所選用的浮波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!但若堅持浮波只需肩負這兩個任務,其他都是多餘的 ... 那我就圍繞這兩事項作深層次一點的解譯吧,不過在解說浮波之前,就讓我說一說三十多年來,自己對海釣的整體觀念與心得,與及為何把〝她〞定位為「磯之靈魂」吧。

異曲同工
還記得十來歲在玩〝手線〞的年代,因使用與旁人一式一樣的組合,但卻經常釣輸別人!理解到這套看似簡單的釣具,內裡應該帶有很多不簡單的學問!!於是常向長輩們討教,如何才可以提升收獲!?綜合所得到的答案,都是在鈎尖之上,也就是「餌」!但別誤會,選擇餌的種類固然很重要,但如何把餌送到有魚的地方、與及如何誘騙魚去吃這個釣餌 .... 原來這才是重點所在  ~ x 1

數年之後開始迷戀岸上的沉底釣法,釣點由船上轉到後現代所稱的「磯」;釣座由舺板變為礁石,工具由手線轉為投竿;而操線的角度,亦由〝企頭線〞( 從水表下垂至海床 ) 變為〝大斜線〞 ( 由岸上投至海床 )。雖然起了這麼大的變化,但在使用同樣工具的情況下,仍是逃不過釣輸別人的命運!!而更意想不到的是,相同的問題,竟得到同樣的答案:懂得投放與把玩釣餌者,魚獲肯定較多 .... 原來這才是重點所在 ~ x 2

自 1986 年起,整個人就沉溺於那個浮游的世界內,雖然同樣是站在礁石上,但選位的基準則與沉底釣法相去甚遠,而拿在手裡的工具,更是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唯一不變的 .. 就只有仍是輸給別人 .. 唉 .. 更可憐的是,這回找不到可以請教的前輩了,最起碼在當年的香港沒有 ... 一晃眼二十多年,對於如何才可以提升收獲這一問,以這身資歷找到之答案,竟又是一模一樣的!!不過今回已學會了兩個專用詞:「釣棚」、「晃餌」 .... 原來這才是重點所在 ~ x 3

假如讓我寫下去,大概可以 x 8、x 9、x 10 ........... 還是別害大家心煩眼痛好了。返正吹了海風數十載,積得了一個總結:不管是從事甚麼釣法、用的是那種工具;使用的是真餌或是假餌;又或鈎上的是生餌還是死餌 ... 〝會控制釣組與釣餌的人,就是比不會控的人釣得好〞,而造藝深者,也就大家統稱的〝高手〞了!

支點..知點
在這些不同範疇內的高手,都是透過不一樣的工具或手法,來達至操控、把玩釣餌之目的。而在浮游磯釣的領域中,所有人都必需透過釣組上不能或缺的媒體 .. 也就是浮波,來完成這兩項至關重要工作;因為不管閣下所用的媒體是亞波、天狗、長標、亞達利、二段 ... 也不管是中通的還是外掛式、是浮的還是沉的、是站立的還是躺平的 ... 她都肯定是竿尾至餌身之間的第一個支點!筆者所以稱之為「支點」,除了有〝支撐點〞的意義外,還因她也是〝感知點〞的原因,簡單說也就是我們第一個感應到有魚訊發生的地方。
[attachment=110051] 
同樣是想感覺、晃動鈎上的釣餌,手線是最簡單直接的,因其支點就在閣下的手指之上;一般直感、沉底的釣具雖較魯鈍,但其支點卻就在最靈敏的竿尖之上,加上釣組相對簡潔,只需人與竿之間有着良好的溝通,這點也不難做到。

只可惜浮游磯釣並不如此簡單,我們要透過釣竿、主線、浮波、子線;以及綁、夾於整個釣組上的所有附件 ( 由線擋起計,那些珠珠豆豆、夾鉛、八字環、水中、潮受 ... 等 ),最終才能〝摸得到〞、〝使得動〞這小小的釣餌。

假如看官大人能理解到小弟所言,也就不難理解到現今較尖端的一眾〝零浮力〞、〝負浮力〞、〝超長子線〞... 等釣法,都是遵從『輕、飄』的原因吧,即使是當下大熱的「全遊動」釣法,也不能逃離這法則;而人家最聰明與利害之處,就是研發出一顆與之匹配的橫臥式浮波,來作其支點 ( 但這畢竟是別家品牌的招牌生意,由我來評論不管是評是讚,都有點不合情理,請容許小弟就此收筆 )。筆者還是那句話:「子線越長越自然、夾鉛越輕越敏感 ... 釣組還是越簡單越好」!

所以作為接連水面上、海面下的媒體,不管上 / 下所遇到的一切狀況,都是直接反應在她身上的;而我們對釣組所下達的一切命令,也都得透過對她的操控來完成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再說浮波不重要的人,真該打屁股了!

身負重任
除了支撐釣組的所有重量 ( 包括她本身 ) ,浮波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使命,其中之一便是「牽引釣組」;這得先說說我在設計浮波時,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~【乘流性】,以平面 2 維空間來說,也就是垂直橫切面的形狀與大小。這橫切面受流水的沖刷下所產生之阻力 ( 或可稱動力 ),便即所謂的乘流性;原則上這跟輪呔和路面的關係相同,面積大接觸面廣者,其磨擦力也就更大,其獲得、損耗的能量,都是按其接觸面積比例而增、減。所以浮波的外形、面積、重心位置 .... 等,在實際垂釣時是會起著關鍵性作用的!
[attachment=110052][attachment=110053]
為甚麼那些磯釣名人們,都愛把他們的浮波調得盡量埋入水下呢!?在我十多年的採訪經歷中所知,除了求取較高靈敏度以外,讓浮波所有的乘流性發揮出來,才是當中最主要的原因!試問假如都只需〝食水線〞( 若然真有的話 ) 以下的乘流性,浮波的外型何需如此千變萬化;而那些名人浮波,大概只能全都是一模一樣的了。

說到一模一樣,也可以多舉一例以增強大家的概念。在一眾浮波的派別中,當中有個較另類的門派,其獨特之處是這浮波可不是〝浮着〞作戰,而是〝沉着〞應戰的!對 .. 就是大家慣稱的「天狗浮波」;不論是始創者、追隨者以至到仿冒者,其外型都差異不大 .... 正確來說是不能差異太大!

這種外掛式的浮波小號也有販賣,而筆者也曾經把她們調沉使用,沒多久就明白到,始創者為何要把整系列浮坡的外觀設計,都以「三角形」為基礎,特別是底部的大片平面,更是經歷數代進化 ( 物料、外型 ) 仍保留下來;因要潛入水下運作的浮波,只有這種造型才能維持最高的乘流性和穩定性。( 筆者與高橋哲也先生算是熟絡,亦多次獲他當面教授他的天狗浮波之應用,所以斗膽多寫數筆 )
[attachment=110054]所以在設計浮波時的每一筆,都在影響着她將來牽引釣組時的表現!差異就在於設計者是以使用經驗、生意角度,甚或只單純美觀等來作依據了。
但這些躲在辦工桌上幹的事,又與我等海釣人何干呢!?讓筆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:
假設兩人平排作釣,所有主觀、客觀條件一致 ( 釣具、環境以至到釣組落點等 ),而使用的同樣是 1.0 號亞波,唯是其中一人浮波的個頭,比另一人所使的大上一倍;再假設兩人順風順流正前方 30 米處,有一處釣棚為 10 米深的暗礁區,當時流速中高至偏快,黄雞魚群正在處於覓食狀態 ... 盡管兩人對釣組完全不施以任何操控,一小時後你猜誰個的揚竿次數比較多呢?顯而易見是使用較大面積浮波者獲勝,因他選擇了一個乘流性比旁人強的浮波,即使兩人同時投下釣組至同一位置,每次他的釣組都比別人快到達標點,中魚率怎可能不高於別人呢!?

〝那大家都趕快去改用大面積的浮波呀〞.. 可別給筆者誤導了,不然明天我叫工場弄一顆跟「駝鳥蛋」一樣大的,大家記得要來捧場啊 .. 哈哈!

只要把水下環境稍作改變 ... 例如把暗礁移至兩人的前方 5 米處,在同樣沒操控的情況下,勝出者應該換成是後者;因為即使兩個釣餌同時到達釣棚,但乘流性低者,能讓釣餌以較慢速度越過標點,反而增加了中魚的機率!由此可見不同外型的浮波,都會根據其特性而產生既定的乘流效果,問題就是釣手選用時,有否把這事項列作考慮之一。就筆者過去二十多年的親眼所見,再貴再有名氣的浮波,在錯配的環境下使用,都只會增加垂釣難度而絕不會增加魚獲!
[attachment=110055]
所以在辦工桌上的工作,跟使用者對成品的認識與演繹,絕對是相輔相成的。
還在說浮波不重要的人,真該去敲他的頭了!

遲鈍...靈敏
靈敏度 .. 從來都是大家對浮波的關注點所在,事實上這亦是設計浮波時的另一大難題!眾所周知的一事,浮波直徑越細,下沉時阻力也就越少,不然淡釣的〝台釣標〞也不會是如此造型,這簡淺的道理不再陳述了。剛剛說到浮波的大小,在一般情況下使用的,其實都著有其上 / 下限:太大的 .. 釣竿、釣線承受不了,太小的 ... 乘流能力不足,就變得不受控制。而這垂直橫切面的限制,也就影響到另一個重要數據:縱向橫切面,也就其直徑。
就以一個全圓型來作解說吧,若說要追求乘流性的優異,按比例放大面積之餘,亦會同時增加其直徑,而直徑加大也就必然影響到靈敏度;在不改變其總面積之前提下,最佳補救辦法,便是增加其長度即可減小其寬度,當中的差異就只是向上變型還是向下變型、最寬的位置又落在何處 ...... 聰明的你可能察覺到,一顆亞波已在開始成型了 .....
[attachment=110056][attachment=110057]
所謂〝萬變不離其中〞,摸亞波久了的人,都知道其造型實際上只分三大類:上尖下寬的「淚滴型」( 天狗的做型也是由這延伸而來 ) 、上下均秤的「鵝蛋型」,與及上寬下尖的「流線型」,在同一股流水推動下、同一個浪頭沖擦下、甚或同一個潛沉速度下 ... 大家用幻想的也能推測到,三者的表現均各有不同吧,這也能再次伸延上文中的一句:〝不同外型的浮波,都會根據其特性而產生既定的下沉效果〞!

[attachment=110058]
再說深入一點吧,同樣以一個全圓型來作解說:先在其「東、南、西、北」四端都以一黑點為記,再把這四點以弧線相連,若把左、右兩點往下移至與南點接近平衡,這時便會得出一個「 天九形」;把左、右兩點稍稍往上移便是「淚滴型」;回歸中央時即「鵝蛋型」;再往上移便是「流線型」。換句話說,所有亞波的外觀設計,其實都是這四點中的寬闊差距,與及點和點之間的弧度變化而成!至於 ... 如何在這一切事項中作出最佳平衡,當中的藝術與哲學,可真不是三言兩語能表達、交代得到,以後有機會再作詳述吧。
[attachment=110059]
若是能認同上述事項,相信閣下自能理解到,只需稍微改變其長度、寬度 ( 包括最寬位置的所在 ),與及寬、窄之間的弧度,自會改變其下沉時的阻力與抵抗力,也就是大家口中的〝靈與鈍〞;設計優良者,在正常情況下 ( 最起碼浮力和釣棚要調整正確吧 ) 傳來的魚訊都是清析、明確的;相反設計不良者,下沉時非但拖泥帶水,更會「笨、鈍」得讓人對應否揚竿產生猶豫;而不合理的抵抗力,更有如通告對方這個餌存在問題,增加了牠反複試餌及吐出口中物的機會!釣黑鯛 ... 這算是重點之一吧 ...
仍是堅持說浮波不重要的人 ... 小弟確實拿他沒辦法了!

名人...明白的人
十七年前分別於日本與台灣,承蒙兩位世外高人教導,算是學會了如何製造、應用這個小東西;而多年來站在那些高人、前輩身邊,亦觀察到他們都是透過各自獨特的手法,來操控着海面上那個別人眼中的小不點。若以選用浮波的方法來分類,在筆者的印象中,他們大至可分成兩大類:一種是沒有自家品牌,過來時帶着多款外貌迥然不同的浮波,到達釣場後視乎實際情況而交替使用者;另一類,則是有在販賣單一、小量款式浮波的名人,不管甚麼環境都在使用她,改變的就是釣組上之其他配置與及實施手法。

這兩類高手在筆者的攝影鏡頭前,爆釣的有、打龜 ( 空軍 ) 的也有,但因各人垂釣的季節、釣點、天氣、潮汐等因素都不盡相同,所以其釣獲根本不能作比較;事實上他們有否釣上魚,亦從來都不是我所關注的,返而是垂釣過程中,他們所選用的浮波與及操控手法,才是我最想參透的一事!萬幸能以採訪編輯的身份,得到了這些問題的終極答案,因此亦令我更深深體會到當中的變化與差異。
[attachment=110060][attachment=110061]
[attachment=110062]
這兩類形高手的最大分別,就是前者不管綁上何種浮波,其操作方法基本大同小異,可說是完全依靠浮波的外型來作出變化;相反,後者則主要是透過改變操控手法,與及移動線組上的配置 ( 水中、夾鉛等 ),來達至控制釣組的狀態。正如上文所述,兩者無分高低 ... 又或該說各有所長吧。在那些公開、私下的訪問中,明白到前者因理解同一環境下,不同浮波的表現之差異,於當日首個 ... 與及在需調整策略時,所選用浮波時的考慮因素,都是出於〝讓釣組能達至自己所祈望的狀態〞;而後者則是知道如何透過改變操控手法 ( 控竿、控線的方法 ),來駕馭他所熟悉的浮波,最終〝讓釣組能達至自己所祈望的狀態〞...

又是異曲同工的故事!那到底何謂〝讓釣組能達至自己所祈望的狀態〞呢!?說穿了這就是對「釣棚、晃餌」的控制 ..還記得前文中的這個嗎?如果有看過筆者的【磯千又實戰教室】DVD,應該對我在使用外掛浮波的那一段有點印象:當日因在三米多的淺場,用上了較重較黏的黑鯛粉,加上太陽又有點大,判斷黑鯛應該不會跑太淺,所以把釣棚定在水深的五份四左右;但因為流速偏快,筆者又不太喜歡使用缺點較多的重鉛、短子線釣組,所以刻意的把整個釣組之總長度,設定得比實際深度多出了一米多,而我就是利用外掛浮波和主線只有一個接觸點的好處,以間歇扣緊主線的手法,輕易就利用水流把餌托起;這樣一來非但不會掛底,還成功的把釣棚 ( 釣餌所在深度 ) 控製在預定深度,更重要的是可把釣組控成〝鈎在前、浮波在後〞的合理狀態,連〝打斜子線〞、〝晃動釣餌〞這些重要工作亦一拼完成 ... 這就是筆者在當時對〝讓釣組能達至自己所祈望的狀態〞之演繹。
[attachment=110063]
所以,不管是用中通或外掛、垂直或躺平的;也不管你懂不懂〝操控釣組〞為何物,反正在你每次帶線或放線時,所有鬆、緊的力量都是經由她來傳導到鈎尖上的;而釣場上的「風、浪、流」,也都是以各種模式的力量,直接 / 間接地〝撫摸〞著她,對於這些力量的反應,不同的浮波自會有不同的表現 ... 因此,浮波的外型才需如此的千變萬化!而那些名人們,都可說是明白了箇中道理,知道該如何利用手上浮子的特性,來發輝其最大功效,以達到最終控制釣組、釣餌之目的。

何時...何地
把這個小東西捧在手掌心細看了二十多年、替別人代工生產浮波來湖口亦十多載、站在一眾名人們身邊觀摩、究問也不下於百回 ... 對於何種環境該使用何種外形的浮波 ... 說真的,我個人是越釣得久、越看得多,也就越不敢莽下定論!因為如果要我把這一切,用數學方程式來表達,那將會是:『因人而異的釣具組合與操控手法 x 數之不盡的浮波外型 x 時刻變化的垂釣環境』... 所以莫說是筆者,即使換作任何人,相信也不可能在這議題上作蓋棺論定!

雖然不能有定論,但亦有些大方向大原則可供參考的,例如:個頭大、自重高的,較適合於中、遠距離時使用,這類浮波對較粗線組之影響,亦顯得較為〝包容〞;相反個頭小、自重低的,則只適合於近距離與及風浪較小時使用,特別是當小浮波遇上粗壯的線組時,不管遠近往往都會因其乘流性不足,只能無助的被風浪與主線帶着跑,而絕非隨流水而運行!

〝大攻遠、小攻近;窄長攻激浪、圓頓攻靜流〞,這些老生常談,老兵們可視作溫故知新,新手們則請牢記於心,否則用上了錯配的組合,必定是導至〝一直都釣不好〞的原因之一!但除這些之外 .. 如果是筆者的老讀者們,都可回憶到在過去的十多年來,我也從不願觸及「何時、何地該使用何種浮波」這話題,除了不想瓜田李下以外,最主要是因為明白到當中的變化太大、變數太多,除了上述數個簡單的原則以外,再來的就是無窮無盡的變化 ... 這 .. 實在又該如何落筆呢!

順便講解一下筆者對三種形狀的理解與應用心得吧。
淚滴型
浮力最大的地方在下端,只要調至接近〝平頂〞的情度,由於上方的殘存浮力較少,加上流體力學的原理,這才是最易被拉下去與及反抗力 ( 反作用力 ) 最低的形狀,也即所謂較敏感的才對;缺點是像「不倒翁」的外貌自有較易搖晃的問題,所以我不喜歡用於激浪中,只有在較平靜的海面中才能感受到她的威力所在。
[attachment=110064]
流線型
即使調至接近〝平頂〞的情度,由於浮力最大的地方在上端,其殘存浮力會較大,即較不〝願意〞下沉,所以敏銳情度反而不及上者來得高。但其好處正是這不易出現假魚訊的特徵,正好使用於常會因亂流而產生假魚訊的浪濤區,因這一加一減、一正一負的感覺,正好與我棎釣〝白泡區〞( 浪濤的正下方 ) 時的手法很匹配 ... 以我國太空人楊利偉先生的說法,就是「感覺良好」啦 .. 哈哈!
[attachment=110065]

鵝蛋型
這個形狀嘛 ... 該怎麼說呢 ..... 這類較傳統、老舊的浮波,既沒有上兩者的優點,但同時也沒有她們的缺點 ... 那不就屬於萬能型嗎?哈哈 .. 剛好相反!!由於她的浮力高峰在中央,加上上 / 下一至的〝沒個性表現〞,不管風浪如何釣手都要時刻對她施以操控,否則〝誤入歧途〞、〝進錯軌道〞是可以預見的!

但為何這般〝難以使用〞的形狀仍能存在至今呢?因為只要控制得易,她是最易完成釣手指令的一種款式;而不同的重心設計之差異,也最能在這種形狀中反映,所以不少人氣產品,都是以此設計為依歸呢。
[attachment=110066] 
所以請勿再盲目的、無意識的為釣組穿上隨意選來的浮波,因這就實在有如抽獎遊戲,需看那天運氣好,抽上了一顆能與現場環境匹配者,才能有所收獲吧!對於浮波的選用,實不應該由筆者或任何人作意識型態上的決定,而是應由真正面對當時那刻的釣手,透過對實時情況的了解,再加上他個人對浮波、釣組設定的考慮等,縱合一切而成的!

我的手...我的心
海水 ... 本身是死物,但在潮汐的帶動下,她卻彷彿有了生命;浮波 ... 本身也是死物,但在大海的懷抱內,她也彷彿有了生命;只要學會理解她的功能,便能解讀浮波給你的訊息;只要和她們多作溝通,你便會像小弟一樣愛上她,每日夢斷魂牽的亦只她。現時在我的生命中,她的地位早已凌架了一切,足教我忽視身邊的人、亦無視自己的貧窮,能看著自己親手帶來這世界的〝兒女們〞,可按照自己的思惟在運作,再順暢的滑入水下 ... 塵世間 ... 已經沒有比這更能讓我感到快慰的事情 ......... 所以即使決定投身到釣具業後,在云云生意中,筆者仍是挑選這利潤低、去流慢的項目來經營;而且明知道我那些藝術家的皮氣、不妥協的個性,在現今一切講求利益、效益的年代,這都是不合時而的,但耐何我對這片小木頭,亦真的產生了不可言喻之微妙感情,所以 ... 這一切亦塑造了今天的我 .....
[attachment=110067] [attachment=110068][attachment=110069][attachment=110070]
事實上一顆亞波的價值,並不在於她多有名氣或要賣多少錢,而是她能否能按照使用者的想法來運行、有否忠實傳遞水面上下的訊息、可否騙過魚類的感官 ... 而一顆好用的亞波,正是因為設計之初已考慮到實戰時所面對的環境與表現,所以釣手只需施以最低情度的操控,便能隨心所欲的指揮她;相反設計不良者,由於外型、重心不匹配,整體比例不合理 .. 莫說是經驗生疏的新人,即使交由老手來運用,他也肯定發揮不到平時應有的水平。

結語
對浮波的認知越深,亦同時會增加了對釣組的認知;越對她下苦功,就越能參透浮游磯釣的真髓 ... 這些都是筆者以二十多年青春,由一位初學者變成老練者的心路歷程,與及在當中所悟到的道理,而最終這一切,也在我每次替魚獲拍照時得到証實 .. 我更加堅信,即使拿售價高於一倍或更多的產品來對比,與我所設計的也不會存在太大的差異!
[attachment=110071] [attachment=110072][attachment=110073][attachment=110074][attachment=110075][attachment=110076][attachment=110077][attachment=110078][attachment=110079][attachment=110080][attachment=110081][attachment=110082][attachment=110083][attachment=110084][attachment=110085][attachment=110086]
下回在釣具店或工具包的浮波群中〝選美〞時,不妨多加考慮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要領 ... 與及我家的產品吧 ... 哈哈!畢竟要在商業社會上生存,消費者的實則支持才是生存的關鍵!
眼精該有點累吧 ....... 哈哈!下回見 .. 拜拜 ^^



沙立皇 2011-01-09 18:27
大俠既努力一定唔會白癈,努力,努力。 [attachment=110090]

viva 2011-01-09 18:29
       讲真唔识玩  

天花佬 2011-01-09 18:59
     有D深奥

釣魚郎 2011-01-09 19:33
     好深奥............

釣魚痴 2011-01-09 19:39
謝謝     

premium 2011-01-09 19:56
thank you~~

chicken 2011-01-09 20:34
古大俠~好野~~

阿B 2011-01-09 20:49
     好帖

馬交磯佬 2011-01-09 21:06
唔可能一次睇晒,
先慢慢睇一點,
明日再次慢慢細嚼!
    

peter_218 2011-01-09 21:25
太深奥 唔明

魚珠魚寶 2011-01-09 21:45
精彩文章     

rosa237851 2011-01-09 22:02
     好深奥............ ah!           

發記 2011-01-09 22:10
好  深奥  

悲情釣手 2011-01-09 22:23
天狗

路過... 2011-01-09 22:37
多謝大俠指點~

假師傅 2011-01-10 00:08
多謝.好文章~     

見血方休 2011-01-10 00:20
我都未用過古大俠嘅浮波,請問邊度有得選購呀?

谢谢 2011-01-10 00:22
  大师        

荷包 2011-01-10 00:28
要慢慢睇,,唔明

看海 2011-01-10 05:58
     大俠的堅持真是有笑有淚,有得有失,能將幾十年所理解分享,亦難能可貴,小弟很希望大俠能堅持,在下全力支持古大俠(精神及實際)    
能有熱誠之出品,每位釣魚愛好者...自行定奪

ymtchris 2011-01-10 11:34
深呀,,,,,,,   

发哥 2011-01-10 11:47
经验之谈,好样的!    (应该加10分,加错着,唔好意思   

joaoao 2011-01-10 15:22
經驗之談...精華之作!!         

太子 2011-01-10 21:03
多謝大俠分享!

Sam_Sam 2011-01-10 22:41
終於睇宛,開始有點頭緒,多謝古大俠   

路亞添 2011-01-12 21:57
古老師:
圓頓攻激浪、窄長攻靜流〞OR  文中的"窄長攻激浪、圓頓攻靜流〞
路亞添一問

3901 2011-01-12 23:37
阿古出文點都要頂下 下次送條頭巾等你出鏡用
回禮就送我两顆黑鑽試用可以了   

古大俠 2011-01-15 00:21
已回覆啦

古大俠 2011-01-15 00:22
哈哈哈哈哈哈哈
咁着數 .............. 你

gordon37 2013-01-05 10:30
收益良多! 谢谢!

Pen 2013-01-05 18:13
學到好嘢。


查看完整版本: [-- 大俠浮波論 --] [-- top --]



Powered by PHPWind v7.5 SP3 Code ©2003-2010 PHPWind
Time 0.015805 second(s),query:2 Gzip disabled

You can contact 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