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醒(5) 其他功能 論壇服務 精華帖 最新帖
主題 : [转贴][垂钓小百科]鱼在哪里?
鱼子酱 離線
級別: VIP會員

UID: 650
精華: 1
發帖: 6315
漁樂幣: 273953 元
威望: 2851 點
貢獻值: 58 點
娛樂金幣: 0 元
在線時間: 1928(時)
註冊時間: 2005-11-14
最後登錄: 2007-09-26
樓主  發表於: 2005-11-15   

[转贴][垂钓小百科]鱼在哪里?

[垂钓小百科]鱼在哪里?
鱼在哪里?





最简单的答案就是:在海里!只不过……海太大啦,我们还得把范围再缩小一些。

多数矶钓鱼种在找东西吃时都有几个共同特征:
第一、除非要长距离移栖,否则牠们都宁愿逆着水流觅食而非顺流找食物。
第二、牠们都懂得利用海底礁岩为屏障,躲在周围(特别是后方)伺机进食。
第三、牠们常常会守在波浪洗上岩石反冲下海时激起的白沫带外围,或甚至直接冲进白泡沫堆里找食物。

但为什幺鱼儿要逆流觅食呢?这幺做不是挺费力的吗?
其实不然!因为:
一、假如顺流找,除非牠游的速度跟水流很不同,否则会一直跟着同一块水团运动,假如这团水里食物有限或根本没有的话,那牠岂不就要挨饿了?
二、如果牠的泳速跟水流大不相同,那幺即使是顺流运动,也还是要花费很大力气的(这是物理学上「相对速度」的问题),那可就不一定比逆流等食物送上门来得划算矣!
三、假如顺流觅食,牠会很快离开匿居的场所,因此除非牠想搬家,否则还得再费力游回来。

那幺鱼类又为什幺喜欢躲在水底礁石后方?原因是:
一、岩石后方比较闪流,可节省体力。
二、可躲避回游性掠食大物的猎捕,因为牠们多半在本流里面讨生活。
三、自己可以机动冲入流水中攫取食物。
四、食物经常会自动送上门--流水在石头后方形成倒卷的窝流,会把食物卷进来。(请见上一期第八十九页插图)

至于白沫带的意义是:
一、矶钓鱼种多半对吃海藻颇有兴趣--尤其是生长在潮间带的藻类,而白沫带就是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现象。
二、就算不爱吃藻类,岸上或*近岸边的海域也是供应食物的重要所在;当波浪洗上岩石反冲下海时,会带着许多生物、有机物等等一起灌入深处,然后再随着白泡翻涌出去,因此鱼群常守在白沫带外围捡拾这类食物。
三、波浪从石上灌回海里时,还会将空气卷入水中制造大量溶氧,使鱼类乐于聚集在此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因为每一种鱼的生态习性并不一样,所以即使白沫带、海底礁岩均有其重要性,各鱼种的活动范围也还是颇有差异的。比方说黑毛类好了,通常尾长黑毛(红皮拢,或称细鳞仔)喜欢在流区边缘出没,而口太黑毛(菜毛,又叫粗鳞仔)则多在矶际缓流区生活;此二者都会随水温高低而有活泼与否的差别,但也都有可能被诱饵吸引到某个特定深度(甚至水表面)。
其它鱼类如白毛比较喜欢趁着涌浪,冲到岩石边啃咬脚白菜、鹿角菜之类,或者混迹白泡沫中捡食被浪刷下来的藻类,因此勉强可算是接近上层水域活动的族群;臭肚的活动变化很大,牠们可以为了抢食物跑到水面打尾,也可以一大群窝在水底厮混,不过总的来说其生活水域并不太深,通常均在二十五尺以内。
黑鲷就不一样了,牠是相当底层活动的鱼种,而且不只浅海沿岸有鱼踪,深达七、八十尺之处也钓得到牠,就算偶尔跑到中上层水域,也必然是在有屏障之处(例如岩石、堤防、蚵棚等等)。此外,黄鸡也属于深水区讨食的鱼族,但牠们却并不贴底活动,而是单纯的喜欢在较深处出没。
所以,钓者可将各鱼种的生态习性与水域环境综合起来研判,就不难找出鱼群活跃所在了。

流水怎幺看?



日本矶钓名人小里哲也曾说,选择标点有三大考量要素:潮流、暗礁、白沫带。这里面暗礁与白沫带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了,且即使是初学者也不难看出它们的位置,但潮流呢?它有哪些种类?我们又如何知道它在哪里?方法其实很简单:
一、寻找本流--所谓「本流」,并不是某种特定流况的固定称呼,而是相对来说一个区域内比较强大的、速度快的、最主要的一股水势。通常那种方向固定(意指在涨潮或退潮过程中方向固定,潮水转换后方向即可能改变。)且表面波浪起伏甚大,浮标钓组一进入就会被迅速带走,即使用恐龙蛋也无法停留的所谓「流沟」,就一定会被称为本流,但有的时候流速并不那幺强劲、波浪起伏也不那幺大的水势也会被叫做本流,其原因就是它跟钓场上别的流水比较起来要强大些之故。

二、寻找支流--这「支流」二字也不是专有名词,乃是相对于本流而言比较小区域的、速度慢的、不容易引起波浪变化的水势。此类潮流有沿着海岸推送者,也有冲向海岸或往外流出者,其成因包括风力、波浪、潮汐现象与本流的分支等等,且多半会受海岸地形、海底状态影响而改变方向、速度、规模。一般说来,这种流水不大容易凭海洋表面状态加以分辨(至少初学者常常看不出来),但却不难*某些左证来发现它,那就是借观察漂流物、诱饵、浮标等的走向而加以判读。

三、寻找潮目--所谓「潮目」,就是方向不同的两股(或以上)流水相互交会、撞击,或方向虽相同但流速不同的两股水流相互摩擦,因而造成一个表面比较平整无波、看似甚少流动、杂物容易停滞的水区。这种地方也不难凭肉眼分辨,你只要看到上述平整无波、杂物容易停滞的水域,把钓组投入后可见它会持续在里面打转而不容易漂走的,是即潮目矣。

四、寻找回流带--运动中的潮流如果碰到障碍(例如暗礁、凸岬),或海域深度改变,抑或是从静止水域旁边擦身而过之时,都容易造成一坨翻涌打转的水团,这就是「回流带」。钓者只要注意看前述有障碍之处、深度变化之处、静止水域与流水交界之处等等,就很容易发现它了。

五、寻找反拨潮--一道道涌向岸际的波浪,带着大股大股的海水打上礁石,然后再返身灌回大海,这些水必须有个路径流出去,此种路径就叫做「反拨潮」,其方向均为从岸边往外海流者。要寻找反拨潮时,除了可利用浮标当左证外,还可以注意看波浪造成的白泡沫,假如有一条持续往外拖出去相当距离的白浊水域(所谓白浊是指细碎白泡沫造成的水色泛白而非真的水浑浊),那就是了!
需注意者,上述各种水流状态对垂钓的重要性,并不是排在越前面就越重要,相反的,后三者更常成为寻找矶钓标点的依据。


标点在哪里?



想当然尔,鱼群在哪里,标点就是哪里!但以下几个原则可以让你减少许多摸索的时间:
一、除非你要钓拉仑、青旗、烟仔之类外道鱼,否则就不必让钓组在水势汹涌的本流里厮混了,拿它来当「钓组运输工具」即可,真正的标点在本流边缘回流带或潮目处。
二、当你发现钓场上有较小型、较弱的水流时(意即非水势湍急的本流),请特别注意它运动方向跟海岸地形的相关性;假如是平行海岸的流水,标点多半在岸际地形突出或凹入之处,不然就是水下有大型暗礁的地方。(知道为什幺吗?因为会产生回流带!)
三、前述水流如果是向岸边立足点冲进来者,因为会把钓组一直往里推,使你既难以向外探寻鱼群又容易挂底,故需找水流碰到岸边后转折出去的(在外礁地形则是找绕过岛礁之后的)回流带。
四、至于远离海岸的流水就好办了,只要其途径上有暗礁、深沟,或者流出去不远就会跟另一股水势交错、合并、撞击的话更棒,这些位置就是一级标点!
五、若是钓场上有明确反拨潮,它的边缘、整个路径上、甚至波浪撞击岩石造成之大量白泡沫的正下方,都有可能成为鱼群聚集的标点。
六、如果在峭壁型急深海岸(例如东引)下竿,请特别注意岩壁呈阶梯状变化的转角处,或者是有垂直裂隙、转折之处,各种鱼只都会找此类地形藏匿;同时下竿时也不可让钓组离开岸壁太远,否则必然扛只大龟回家!

至于具体的寻找标点技巧,基本上可有下列几个步骤:
一、用眼睛观察,看看海岸岩石构造如何?潮水动向如何?岸边有无白沫带?哪里有暗礁(接近水面的暗礁一看即知,看不见的也会因流水变化而暗示出其所在位置)?从而找出最有机会的下竿区域。
二、假如海底地形不易观察出来,那就要善用潮流,让流水带着钓组去探询水下状况。
三、不要怕挂底;其实只要钓组配置不太夸张,也就是说应尽量轻敏、灵巧,不要太笨重,钓棚设定也不可太离谱,并善用「拉拉放放」的N字操竿法(相关技巧请见前期第九十一页),而非把钓组往水里一丢就不再管它,一般而言是不大容易挂的。
四、就算挂底也不坏,至少,你因此而确知了一处水下障碍的所在和深度--别忘了,鱼群是喜欢有暗礁庇荫的。
五、搞清楚潮流与水下环境状况之后,再把前述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惯套进来,试试看牠们是否聚集在你所预期的位置。(注意:这种位置钓场上不会只有一处,所以要各点都试,直到有目标鱼咬饵为止。)
六、万一实在无流无浪,且缺乏明确下竿标的,那就*自己撒诱饵的功夫制造标点。
总而言之,要是你懒得记那幺多「楣角」的话,特别注意「潮流与暗礁交会」、「暗礁与白沫带交会」、「白沫带与潮流交会」这三个微妙的处所就八、九不离十了!






如何确定钓棚深度?





知道标点在哪之后,是不是就能开始享受大咬了?不见得!因为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必须掌握,那就是鱼群泳层。「层」这个字日语发音是 TALA,现在已被日本钓界广泛引用为指称「鱼的泳层」之意,而这泳层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钓棚,所以如何找出鱼群泳层也就等同于如何设定恰当的钓棚。

掌握钓棚有两个方法,一是慢慢找出来,二是自己设定--亦即使用诱饵来把鱼群集中到你希望的位置。具体作法为:
一、基本上,除非是外洋性回游鱼类,否则牠们不会没事干就跑到缺乏隐蔽的空旷水域去,因此在沿岸矶钓场上,所谓的鱼群泳层,其实还是在海底附近的(意指有暗礁、沟崁之处),只不过有「深处的底部」和「浅处的底部」之别而已。这即是说,钓者首先就应搞清楚:下竿当时鱼群在什幺深度的海底附近?

二、据日本人观察,当水温较暖时,像黑毛这类矶钓对象鱼的活力会比较旺盛,泳层也高些,水温低的话则活动力降低,会跑到流缓而深的地方窝着不出来。依这个条件来看,当你到达一处陌生钓场时,如果当天水温不低,可将钓棚由两噚(约十尺)开始设起,而水温低时则由三噚(约十五尺)开始下竿,没有鱼咬的话就拉深个两、三尺再试试看,如此直到中鱼或钓组拖底为止。
所谓水温高低,我并不想用数字来表达,因为几乎没有人钓鱼时还会带支温度计去量水温,更何况水下温度跟表面是颇有差异的(甚至可能会有好几层不同温度),所以比较合理的方法是用手触摸南极虾、钩子、咬铅、转环等物品,假如感觉十分冰冷,那就是该水层温度很低的表征,反之,如果只是凉凉的而非冰冷,那就表示水温不算太低。
不过呢……有一点必须提醒看倌:台湾纬度较低,气候温暖,不大会受来自北方的亲潮影响,一般说来即使在隆冬时节,海水温度也很少低到能让黑毛躲起来避寒的程度,反倒是因为水温高而经常有杂鱼太多的问题,所以对我们来说,设定深钓棚的意义往往不是目标鱼泳层在那里,而是为了避开小鱼!但这又是另一个课题了,以后再讨论吧。

三、当必须自己设定钓棚时,你最好先搞清楚附近海底几多深,然后视所要钓的鱼种决定钓组放多长(即浮标到钩子的距离);例如在水深超过两支竿子的地方钓黄鸡,就可直接把钓棚拉到一支半竿子以上的长度试试看,而在水深二、三十尺之处钓黑毛时,不妨以一支竿长为度开始尝试。
但这方法必须跟诱饵性质与施打技巧密切搭配,且需考虑水流、风浪对诱饵、钓组所产生的不同影响。
比方说,当你使用比重大、黏性高的诱饵时,就应该先了解它会以较快的速度下沉,比较不容易漂远,也不易在水中化散;反之,比重小、黏度低的诱饵下沉较慢、较易化散,所以在流水中容易漂远、不大能沉到深处。这就是钓棚深度必须跟诱饵性质配合的原因。(与钓饵相关的论述请参考第一○九、一一○、一一五期「矶钓 A-SA 大作战」。)

在水流与风浪的影响方面,前者是搬移诱饵的首要因素,后者则会对化散速率造成影响(浪越大散得越快、范围越广);可是基本上这些作用都是发生在水表面之下的,跟钓组被影响的方式大不相同,原因为浮标漂在海水表面,上方还牵着一条长长的母线,因此很容易被风吹动产生位移,假如这风跟水流的方向不同时,钓组运动的状态就很难跟诱饵一致了,甚至,很多时候还会造成子线上扬、钩子离开钓棚的状况发生,故钓者需谨慎因应。
評價一下你瀏覽此帖子的感受

讚一個

好收獲

可憐喲

真攪笑

好犀利

又食蕉

冇意見

又灌水
描述
快速回覆

驗證問題:
請複製中文【好】字,貼在驗證框內 正確答案:好
按"Ctrl+Enter"直接提交